王雁穹,王雁穹讲师,王雁穹联系方式,王雁穹培训师-【讲师网】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王雁穹:被误读的论语
2016-01-20 40035

                                                 被 误 读 的《论 语》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是中华民族人格特质形成的基石,是中国人“站起来是泰山、躺下是黄河水”的精神之源。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锐气不减、千锤百炼斗志更坚,尤其是饱受外族欺凌几近灭种而依旧傲然站立,和这部著作的巨大影响不无关系。我们应该读论语,用论语,让这部著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绽光辉,再放异彩,让我们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众人读论语,解释不一,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几处恐怕我们是误读或是文化本身的发展、引申所致,在此提出和朋友们切磋,以期共同进步。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多数书上的解释是,“学习了不断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吗?”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根据儒家思想的积极参政、议政,并且不拘于理论、重视践行的一惯思想来看,“习”这个字在此处应该是“践行”的意思,孔子曾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应该是“学习了然后去实践它,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二、愚不可及,这个词现在被我们形容一个人愚蠢到极点。这是中华文化中成语演化的结果,但是我们要知道其原意并非如此。《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精明、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庸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所以孔子说宁武子说,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疯卖傻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了。看来,原意是大智大慧者装出来的愚,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真正的愚蠢相去甚远吧?

三、对“小人”的误读。《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通常书上解释为“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统治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统治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诚效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虽然各种版本的书很少对“小人“进行解释,但是恐怕大都看成是“卑下”的意思,这有悖于孔子的原意。“小人”到底是何含义?难道真的因为樊迟想学习种庄稼种菜,孔子就认为他是卑下的人吗?论语中的小人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小人到底有何区别?与《论语》年代相差不远的书中也出现“小人”一词,同时代的词应该具有一致性:

(1)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汉书·董仲舒传》:“《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3)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4)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集注:“此小人亦谓僕隶下人也。”

樊迟本就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此处肯定不是“小子识之”中的“小子”。孔子说樊迟是“小人”,应该说他是平庸的人,没有远大志向。当时读书人很少,而儒家思想又奉行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倡“君子不器”,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要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所以,孔子才反对樊迟学“稼”“圃”。孔子是批评樊迟胸无大志,不去学治国平天下之学问,而去学一些普通人都能做的事。而金朝的王若虚《<论语>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樊须 ,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均指“普通人、平民百姓”的意思。

四、以德报怨。这恐怕是我们最大的误读,是千百年来我们信奉着并且实践着的一个谬误。原文《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欺负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化他,怎么样?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欺负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针锋相对。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是断章取义的结果,甚至是统治阶级摘出片言只语愚弄人民。

五、言必信、行必果。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讲究信用,做事果断,有敢作敢当的英雄气概。但是《论语》的原意与现在通常的含义不大相同。《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意思是: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今天我们看来讲究信用行事果断的人,在孔子心中只是第三等的“士”,这恐怕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吧。

六、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有可能误事。可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只取了前一句,背离了孔老圣人的原意。在这个快速多变、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并非好事。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当然,重大决策要多方思考,甚至三思都不行。但是我们引用“三思而后行”时要明白,“三思”并非孔子本意就可以了。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太原站 ty.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