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湖南人,他们对新疆的建设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左宗棠、刘锦堂、刘先俊、毛泽民、陶峙岳、王震、熊晃、林海清就是八名重要的代表人物。
如果说新疆这片宝地归入祖国版图是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的话,那么,左宗棠在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内外严重困境、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正式形成之际,率部驮棺入疆,从外来侵略者阿古柏和俄罗斯手中收复新疆,则是保住新疆这片国土的重大历史功臣。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朝名臣,著名湘军将领。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当时清廷面临着来自东西方向的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已经完全丢失,东面日本图谋台湾。清廷重臣李鸿章重“海防”,而左宗棠则主张加强西部“塞防”,收复新疆。左公强调:“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慈禧太后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当年5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早在1865年1月,阿古柏进入新疆喀什噶尔。同年4月,阿古柏成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即“七城”之意,指天山以南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乌什等7座大城)。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1870年3月,阿古柏率部攻占吐鲁番。1871年,相继攻取乌鲁木齐、古牧地、木垒、玛纳斯、鄯善等地。而此时,俄罗斯军队趁清廷无力西顾,以“回乱未清,代为收复”的名义,于1871年7月,也借机抢占了北疆伊犁。至此,新疆完全脱离清廷控制。
1876年4月,65岁高龄的左宗棠开始西征。一手驱逐阿古柏,一手反攻占领伊犁的俄军。他采取“先迟后速,缓进急战”的八字方针,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部署,首先收复乌鲁木齐这一全疆要津,再进军南疆和向西收复伊犁的基地。1877年9月,清军发起南疆战役,统军刘绵棠率步骑一个月驰驱3000里,一举收复东、西四城,南疆全复。阿古柏部属中除小部投奔俄军外,其余全部被歼。1880年迫使俄罗斯同意撤出伊犁。并于1881年初,中俄正式签定《伊犁条约》。据此,中国收回了对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的主权,至此,新疆全境基本收复。
左宗棠收复新疆,避免了国土的流失。同时,他在新疆大兴屯垦之风,使清廷戍边政策发扬光大,并惠及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