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人也都会有缺点。作为中层领导,发扬员工的长处固然正确,但是能够从员工的短处中挖掘出其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这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而且,善于使用员工的短处,这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方法,需要积极地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使用别人的短处”,达到人的“短处”得到“长用”的目的。
清代将军杨时斋的用人故事直到今天还被人所称道。他认为军营中没有无用之人:聋子,安排在左右当侍者,以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派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之外,再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坚守阵地,因为他很难弃阵而逃;瞎子,由于听觉特别好,就命他战前伏在阵前窃听敌军的动静,以担负侦察任务….
此故事虽有夸张之嫌,但却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古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今的中层领导,更应将员工的缺点融人到自己的管理之中,使缺点变优点。
有位中层领导,他也像古代的杨时斋一样,十分善于使用有缺点的员工。例如,他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个工厂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工厂效益成倍增长!
有位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研究的学者说:“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80分,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此话既有新意,又富哲理。
可见,对于员工的缺点,中层没必要十分在意,给他换个合适的环境,采取适当的使用方式,就能让缺点变优点,使下属表现出旺盛的工作热情,从而成就一名出色的好员工。
聪明的中层领导绝不会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下属,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要积极地创造使短处变长处的条件,同时也要防止长处变短处的情况发生。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是中层领导用人的基本方略。对一个有缺点的人来说,有的 人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满身是短处的人,而在有的人眼中看到的则是“短中 有长、缺中有优”。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 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如果大才、小才、奇才、 怪才被自己用这样的“见长之术”研究一番,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才被 发现。
所以,聪明的中层领导要知道,在不同的情景和条件下,长与短都会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所以,在用人时要 容忍下属的缺点,同时积极发掘他们的优点,尝试用他们的长处弥补短 处,使每个人都能发挥专长。
从某个角度看是人的短处,但在另外的用场就变成了长处。一般人看 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有长,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 所长”。所以,对待不同类型的人,中层领导应当采取不同的用才之道, 进行合理的工作调配,使其短处转化为长处。
二、放大员工优点
可以说,现实中那种只有长处没有短处并且具有种种才能的下属是不存在的,渴望拥有此种员工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其实,人的短处和长处没有绝对的界限,短处之中蕴藏着长处。有的下属性格倔犟,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别人意见;有的下属办事缓慢,效率偏低,但他同时往往有条不紊,踏实细致;还有的下属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可能有创新意识。因此,作为中层,需要具备一定的“火眼金睛”,看到员工身上所具备的优点而非缺点,并将这一优点用“放大镜”放大。这样,你看到的也许是另外一个“完美”的下属。
小刘是一名中层领导,他手下有一位员工总喜欢吹毛求疵,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看什么都不顺眼。小刘开始的时候觉得遇到这样的下属真头疼,但是后来他却改变了想法——“再好的企业,员工总有自己的看法,对环境、条件的不满,发发牢骚也难免。”同时他也发现,这个员工虽然爱牢骚、挑刺,但是却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创新。于是,他便安排这位员工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结果是,这位员工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逐渐隐藏自己的缺点,于是就表现出了旺盛的工作热情,成了一位出色的员工。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放大员工优点的案例——中层领导看到员工身上的优点,并加以放大、利用,感染了员工用同样的方法放大自身的优点,隐藏自身缺点,从而成就了一件双赢的事情。
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谁想在一个组织中任用没有缺点的人,这个组织最多是一个平庸的组织;谁想找“各方面都好”的人,结果只能找到无能的人。没有颜色的世界是白得刺眼的世界;没有缺点的人肯定不是凡人。高下相成,有作为的人往往优缺点都比较明显。总之,在用人时做到善于发现、利用员工的缺点是高明中层的高明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