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陈淮讲师,陈淮联系方式,陈淮培训师-【讲师网】
陈淮 2022年度中国50强讲师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陈淮:中国社科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淮: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
2016-01-20 3535

陈淮:谢谢大家!我有点惶恐,今年刚刚过去的夏天有一个新的时尚,女孩子流行超短裙,超短裤,为了保证后面的议程,我决心让我的讲话也顺应这个时尚,像女孩子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

陈淮:我们今天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城市发展”,一个叫“生态文明”。刚才的VCR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模范、标杆,但是我很遗憾的说,在这个里面,回归农业文明的时候才是生态。我们国家对今天这两个关键词还非常生疏,没有经验,积累不足,这是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我们了解城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建立在你织布,我耕田,你挑水我浇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这样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北京城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共产主义最高的理想就是住楼上楼下。为了向老百姓说明什么叫共产主义,在北京城曾经建过三座共产主义大厦,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还有两座保留着,在东直门那个被拆掉了。共产主义大厦,我们当时选了270多户最具共产主义觉悟的家庭住在这三座楼里头。

这三座共产主义大厦有什么特点?家家户户没厨房。为什么共产主义不要厨房呢?因为共产主义吃饭不要钱,满大街的饭馆,推门就进,坐下就吃,摸嘴就走。我们曾经对城市是这样认识的。在以后我们要把城市当成大工厂来建,我们有很多像北京,老工业基地,以为建城市就是建工厂,建一条铁路专业线,铁路基本是工业区。从这样的城市认识发展而来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城市的认识。

比如今天到会场,我在莲花桥上盘旋了四圈,不知道怎么进来。西客站这个区域的交通规划,建设质量,业态布局,坦率说,是我们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一蹴而就的、匆匆而就的、粗糙的一个极端表现。当时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主要领导说,我在延庆县当领导的时候,长途汽车站是最好做生意的地方,北京西客站准备作为远东最大的轨道交通集散中心,怎么能不做生意了。现在北京站,拿着大包行李的乘客,都必须从熙熙攘攘的摊位中走过,我们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北京有140多个立交桥在四环以内,我们曾经对国外的交通规划评价,你看美国人没有文化,建的立交桥一点没有想象力,全长一个模样,看我们北京的立交桥,有的从高空往下鸟瞰像蜻蜓点水,有的像奔马奋蹄,有的像振翅蝴蝶。我们知道城市立交桥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让两千多万北京市民坐上气球,从空中鸟瞰,最大的功能是提高通行效率。怎么就提高了通行效率了呢?它的重复率高,通行效率也高,每个司机作为交通参与者,上桥的时候观察一遍标志,这个桥转弯的规矩学会了,后面99个桥都不用学了。如果一座桥跟一座桥不一样,每个交通参与者每过一次桥都重新学习一下这个交通效率,可以想象它通行效率如何能高?

当然,我们今天这么短暂的时间,要想把我们对城市认识说明白,那是很困难的。生态文明,人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包括主流媒体在内,颇有一些声音,认为我们今天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太快了,人口太多,向城市聚集的太多了,我们应该回到毛主席那个时代,错了。我们的生态矛盾并不是起源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农耕文明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建立起生态平衡的经济体系。远的不说,向荒山要粮,向湖泊河流要粮,向沙漠要粮,以粮为纲,这样的生态系统何以能够建立平衡?我们和自然的索取与自然的交换,在没有办法实现平衡的情况下,在那个时候已经大规模的出现了人类生活经济体系与自然的、与环境的失衡,我们是在一个农耕文明就严重失衡的基础上来开拓我们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所以,不要轻易的把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归结于城市,恰好相反,城市的资源利用的集约体系,城市是节约利用资源,集约利用资源,集约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共享基础设施的一个系统。

讲到城市与生态平衡这个大的话题,大概得讲到明天早上才能讲一个序言。我只有20分钟到30分钟时间,就主要说一说当前面对的一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走过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在把一个几千年大多数人住乡下的民族转变为大多数人住城里的民族。在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的过程中,尽管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们的确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不像有些媒体说的,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化就是房地产化,很多记者问我,陈老师,你说我们今后的新型城镇化怎么防止房地产化?错了。深圳一座新城的崛起,有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有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带头地区,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向新体制转变的改革试验区,这怎么是房地产化?我们浦东新区的开发,带动了长江下游15座城市的共同发展,我们有了中国第二个国民经济增长带头地区,这怎么是房地产化?我们今天能够实现数亿人实现了温饱,中西部几千万农民家庭实现了脱贫,在城市中经商务工的农民工超过2.7亿人,这是对人类的贡献,对历史的贡献,对民族的贡献,这不是靠减免农业税费,或者农村直补就能实现的,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这怎么是房地产化?把它归结为房地产化是一种误解。

中国正在向城市文明进军,我们想不想让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民族,我们有多少产业拥有最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天我们用不着担心黄岩岛、钓鱼岛的问题,也无须讨论航空母舰的问题;我们想不想让13.8亿中国人,7.5亿中国城镇人口都过上比美国人还阔的日子,到那个时候人人都住好房子,大房子,用空调,开私家车,想住别墅就住别墅;我们想不想根本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尖锐突出的根本根源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们想不想克服老天爷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心腹大患,叫资源匮乏。诸位上小学,老师教过你一个成语叫地大物博,回家告诉你儿子,写这个成语的时候要把“博”换成“薄”才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我们所有这些难题的解决,唯有一条路才管用,那就是坚定不移、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唯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和强国,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日本鬼子那个年代过了,我们正面对城市固定资产大规模累计与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分配中,就如同一个农民走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先要购置小四轮,给自己家盖栋更好的房子,然后盖起新的厂房,组织更多的人力,是一个固定资产形成时期和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走过这样一个阶段。

城市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具体说,如果说到城市化,必须要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减房灾,城市农民工进城的福利化、资源均等化覆盖问题,城市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打破城乡户籍壁垒,城市的就业问题等诸多。

我重点说和城市建设有关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趋向,调整城市结构。这是从“十二五”规划的中期,特别是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的坚决抑制特大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进一步扩张,又让更多人住城里,又不允许住到北上广深的特大城市中去,积极加速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这就叫调整城市结构。我们前届政府调整了十年的房地产问题,房价问题,其实是人口过度向城市集聚带来的问题。大家都想住到北上广深,无论如何住不下。我们必须得像刚才这些标杆城市和区所演示的那样,让这些城市缩小和北上广深发展的差距,成为人口聚集的新的集合点,成为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我们才有可能。

2014年3月17号,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里面提出我们目前核心市区,也就是建成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现在有7座,超过500万到1000万的现在有10座,这17座城市未来将严格限制进一步扩张发展。我们还有111座,300万到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和136座100万到300万人口的城市,还有140多座50万到100万的人口城市,这200多座城市,将是中国基于21世纪第二和第三个十年,房地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第二、不要轻易的讲什么“鬼城”。20年前,浦东新区被人称为“鬼城”,一直到浦东开发十年以后,2002年上海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是鼓励外地人到上海买房,给蓝印户口。你儿子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将来退休可以享受上海的福利,那也没人买。2002年号召上海市民买房子,说买房子款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将你过去相应的收入缴的个人所得税退给你,或者未来的收入不用缴个人所得税,那也不买,契税减半再减半也不买。一个新区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有十到二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中国的城市化可能有些城市的确超越了客观规律和其它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总体说,我们今后的新型城镇化还需要建新城。我们从浦东开发以来,国家级城市新区,一直到2013年批准了6座,但是从2013年到现在新增的11座,新城区建设仍然是中国城市化一条必走、应走之路。

第三、老城区改造。如果我们注意到,保障房建设这个说法,我希望媒体以后在采访专家的时候用一个新词叫“棚改房”,目前老百姓的实物型保障房已经不是2011年“十二五”开局时候所说的3600万套保障房的简单重复和发展了,而是从新的保障房,平地起新保障房那个阶段,发展到棚户区改造。2011年3600套保障房当中包括棚户区改造,但是那个时候的“棚改房”专指老工业基地,大型国有工矿企业,农林牧场,员工集中居住区,城市中老旧危房连片改造,不享受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但是,从2013年末,特别是2014年以来,2015年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房建设的重心是棚户区改造。大家如果注意到,今年2015年我们建设560万套保障房,其中380万套是棚户区改造,这不光光低端保障房如何建设及其构成变化,而是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居室之一,是以老旧城区和新城区建设并进的改造为中心。

第四、特大城市功能疏散,成为新城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未来五年,和两个五年左右的周期内,北上广深等这些城市,城市功能重新分区,以及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可能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发展所在。大家最近注意到,北京市政府的行政机构要往通州新区搬这样一个说法被媒体炒热,的确可能由此一时。但是,我们需要疏散的功能远不止于此,京津冀这个概念被重视了十年,但是现在我们说的京津冀战略和以前是不一样的。这次包括了张家口、保定、石家庄等,京津冀的“冀”这个概念外延大大延伸了。不再是以把天津滨海新区建成北方的经济中心这样一个目标,而是以北京为中心,疏解特大城市功能为核心。这是我们新型城镇化中的一个新特点。

最后,顺应刚才专家提到科学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确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今后我们可能还需要大规模的建,而不是小规模的建,慢慢的建,基础设施需要超前性,至少需要超前二十到三十年,这才是科学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年国务院常务会有一个决定,要大规模在大中城市中兴建地下城市综合管廊,这是我们过去几年痛定思痛,到城里去看海,对雾霾频发,对交通拥堵,对老百姓宜居城市的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我们的市政管廊的建设,大家可以理解,像巴黎、伦敦这些欧洲城市,从建成起人们就懂得挖一条沟,在上头再建城市,我们今天才开始注重到完善这样的设施,显而易见,这个市政管廊的投入、建设周期、建设规模不亚于我们在过去十五年中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关于基础设施超前性,这个客观必要性有机会我们再论证。但是我们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建设在超前性,国际化的目的之上,我们才有新型可言,谢谢大家!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太原站 ty.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蔡老师 15925605583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