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求
11月11日“光棍节”的网络促销大战,使多数电商企业创造了超高销售额,甚至“一天超过实体店一年”。不过,网购热潮虽值得关注,但其自身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把刺激内需的希望寄托在网络消费的一次次井喷中。
网络消费的红火其实在意料之中。从外部环境而言,4亿多中国网民为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年轻一代掌握信息技术的娴熟程度、普及速度都很高。而从电商而言,虽然“双十一”是个纯粹的人造节日,但促销对象却非常明确,产品多是面向年轻一代的日用品,价格颇具优势。
不过,网络消费虽如此红火,把它与提振内需、拉动实体经济联系起来仍是一个太过浪漫的想象。网络消费者群体并不是中国市场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他们在促销期采购的也大多是打折物品和低价位日常消费品,一旦价格回弹,其消费意愿立即会下降。所以这次井喷其实是电商利用营销手段,鼓动消费者把平时的消费集中起来制造的一个气泡。一旦越过时间点,市场就会回归真实的一面。
提振内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在财政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方面进行调整,也需要解决各种细枝末节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完善电商平台、刺激网络消费群体就能实现。仅仅靠在某个时间点触发网络消费井喷,往往不具有对市场的整体影响力,甚至会伤及电商本身,损害上下游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提前透支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电商市场目前正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企业来不及做好市场细分和角色定位,就急忙裹挟投资者杀入,这就导致电商之间产品、服务差异化很小,只重视相互混战搏杀,而普遍忽视拓展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忽视核心技术的研发,据笔者了解,国内某主要电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仅为2%,而某国际知名电商的研发投入比例则不低于7%,这种情况不得到解决,就会明显影响网购对市场消费的刺激作用。
因此,这一轮网络购物季起到的可能只是一种“引闪”效应。就像人们可以用技术手段把闪电引下来却无法储存和充分利用一样,网络消费引领的消费热情和关注度非常闪耀夺目,却无法保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最终满意度,甚至还会因为某些“亏本赚吆喝”的促销让投资人心寒.